唤醒青黛非遗文化记忆 创新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2日
作者:“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团队

村校合力,推波助“蓝”;赓续前缘,反哺家乡。为了能够抢救性的保护福建仙游青黛濒临灭绝的马蓝种植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青黛印染技艺传统文化,“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团队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开展为期4天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将仙游青黛历史脉络和生存状态为研究重点,团队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创新设计、艺术展览等形式,以历史文化挖掘、工艺复原和创新设计为手段,以复兴福建青黛产业文化为愿景,进而达到以青黛文化创意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挖掘一项千年青黛历史、复活一项传统工艺、塑造一个文化创意品牌、创立一项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仙游青黛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创新,对面临发展瓶颈的青黛产业注入文化活力,增强青黛产业的对外的宣传张力,充实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印染文化。

一、深入田间地头  了解发展现状

福建省仙游县书峰乡地处闽中山区,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将近千年独特的青黛种植和印染体系,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由于马蓝所产生的蓝靛之前都用作染料,仙游县书峰乡所产蓝靛受到云南、贵州、浙江和江苏等地域靛泥的冲击,如云南大理的扎染、贵州安顺的蜡染、浙江温州的夹染和江苏南通的灰染等工艺目前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且跻身于国家级非遗,而仙游县书峰乡关于印染工艺的历史和遗存较少,经过前期复原性抢救,书峰青黛印染工艺在2019年才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现在书峰青黛99%都是以中药材进行售卖,产品非常单一。在调查过程中,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仙游青黛进行了解,在2017年之前,基本都是以青黛、中药等名词出现,关于印染、蓝染等相关染织关键词几乎没有,前期关于青黛的宣传主要集中在中药价值上,关于印染相关的文化价值目前没有被挖掘。

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马蓝遭遇霜冻状况

团队通过深入到书峰乡马蓝种植现场,通过集中的田间地头走访,青黛的历史脉络、种植工艺、制作工艺、生存现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深入调研,总结出仙游县书峰乡马蓝种植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生产历史悠久、古法技艺优势突出等特点,以及马蓝种植规模逐年减少、生产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青黛印染工艺传承濒临消失等困境。

二、历史溯源梳理  助力守正创新

仙游青黛在中国蓝靛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青黛外延价值的产生和其地方蓝靛附加产业的发展,导致福建仙游青黛发展遭遇瓶颈,没有形成高附加值文化产业,导致目前马蓝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延续千年的文化没有被深入挖掘,青黛产业和文化濒临灭绝。

建青黛制作所采用的原材料为仙游县书峰乡所种植的马蓝,也是福建省内唯一保留着种植和生产青黛的属地,由于当地地势较为陡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种植和手工制作蓝靛的方式,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植物染色研究的深入和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很多学者和媒体开始关注仙游县书峰乡的青黛产业,书峰乡青黛目前受到中央电视台、中科院、云南植物研究所、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等媒体、研究所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关注,在针对仙游书峰青黛进行报道宣传过程中,由于书峰青黛缺乏系统的历史史料梳理,导致媒体在宣传报告过程中只是针对目前独有的青黛制作(蓝靛制作)进行报道,对青黛的历史发展鲜有提及,甚至在宣传过程中产生一些概念性错误。如中央电视台9频道纪录片《布衣中国》针对书峰乡传统的青黛制作工作进行拍摄,第3集《坎坷出色》中出现“蓝靛可以入药”、“当化学染料的出现逐渐替代了复杂的手工打蓝”等概念性错误语句。主要原因是对马蓝、蓝靛、青黛、打蓝等概念性词语以及书峰乡青黛发展历史不熟悉。针对仙游青黛历史脉络和名词性解释问题,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查找相关资料等手段对书峰乡青黛历史和名词进行概念解析。

团队采访东田村林庆录了解青黛发展历史

团队坚持因地制宜的问题导向,在仙游青黛历史脉络方面,团队以宋代黄岩孙《仙溪志》、宋代刘瀚、马志《开宝本草》、清版《福鼎县志·物产》以及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等历史典籍为研究蓝本,梳理了青黛源于波斯、兴于福建、盛于仙游的历史脉络,总结得出仙游青黛产量大、工艺纯、品质佳的优秀特点,并整理了仙游古法青黛工艺从种马蓝草、取马蓝叶、浸石灰水,到搅拌打蓝、静置沉淀、上取靛花、下取靛泥的七大步骤,为深度还原仙游青黛传统制作工艺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化信息基础,对福建青黛非遗工艺的后续整理研究、还原工作有遵循、有借鉴。通过历史溯源,深入挖掘青黛的历史脉络,为青黛在后期对外宣传、历史正名、守正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数字化赋能焕新彩  续航青黛非遗魅力

团队调查发现由于当地存在使用蓝染床单盖棺入葬的民风民俗,传统青黛印染相关物品正面临着不可逆的消失困境,导致青黛印染工艺传承无人知、无参照、无人学。为解决上述调查中存在的传统青黛蓝染可视化遗存数量不断减少的问题,为传统青黛研究可持续赋能,团队针对传统青黛蓝染现有遗存样本进行了信息化采集与数字化复原。

团队蓝印花布遗存采集和数字可视化

项目初期,通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唐刚副教授带领的专业师生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当代非遗青黛传承人黄碧红老师的合作支持,“唤醒计划”团队针对数百幅青黛蓝染作品进行了影像采集与数据处理,并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样本进行了数字化转化,建立传统青黛印染作品数据库,为非遗青黛文物保存工作提供了模式示范。通过对青黛遗存的数字化采集,团队将数十幅青黛印染传统纹样复制至设备云端,并以此为基础对系列纹样进行等比例还原,使用新型耐久的材料制作出了耐使用、更便捷的蓝染印版,从而推动青黛遗存还原工作从基础性向高品质发展,并为青黛印染工艺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四、村民合力举办展览  唤醒青黛文化记忆

为整合青黛文化资源力量,将千年青黛文化从沉睡中唤醒,从多维度力促仙游青黛传承创新,增强当地村民的青黛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唤醒计划”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共开展了两场仙游青黛靛染主题特色作品展览,在书峰乡政府举办的仙游主题青黛非遗工艺文化创新展览,在四黄村厝下溪峡谷举办的“靛·蓝· 涧”书峰蓝印花布印染复原场景艺术展,为仙游非遗青黛产业优化提质+创新转型提供了多维度支持举措。

在仙游主题青黛非遗工艺文化创新展览中,团队展示了60余幅精美的传统工艺蓝印花布作品,与布袋、布扇、挂画等仙游主题文创手工作品。一方面促进青黛保护与传承。团队通过举行青黛非遗作品展览,使当地居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青黛的制作过程、技艺特点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增强人们对青黛非遗项目的认识和尊重,促进当地及居民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有效认识与传承;另一方面增强当地居民青黛非遗文化教育。团队通过室内陈展为观众提供了生动的教育体验,通过展示青黛的制作流程、成品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使当地居民在参观过程中学习青黛非遗文化,获得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系统化认识。

仙游主题青黛非遗工艺文化创新展览现场

在“靛· 蓝· 涧”书峰蓝印花布印染复原场景艺术展中、团队共展出180余件团队青黛印染创意作品,对青黛印染技艺进行场景复原,为青黛印染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宣传奠定了基础。首先,扩大了青黛文化影响力。团队通过将青黛非遗作品展示在室外,使更多社会个体了解和关注到这一非遗项目,从而更好地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丰富青黛文化内涵。团队通过将青黛非遗作品放置在自然环境中,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青黛文化中蕴含的原始风情与自然涵养,使作品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独特景观,赋予青黛文化以现代趣味性,丰富其文化内核;最后,增强青黛文化凝聚力。团队通过在乡村田野进行室外艺术展,探索复原传统青黛劳作空间,帮助唤醒当地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共同欣赏和参与青黛非遗作品的陈展活动,当地居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由被动认识青黛文化传向自发性互动,从而增强对乡土非遗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青黛印染复原场景艺术展中,仙游电视台以此为材料支撑,拍摄出关于仙游青黛文化的专题片,为仙游青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原生动力和重要场景支撑。

靛· 蓝· 涧”书峰蓝印花布印染复原场景艺术展场景

仙游青黛印染文化宣传片截图

五、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成果显著获得认可

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青黛历史文化的成果首次被团队深入挖掘出来,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中形成5万余字关于青黛非遗的访谈报告,覆盖书峰乡四黄村、锦峰村、东田村等主要村落,人群覆盖青黛制作技艺传承人、青黛印染工艺传承人、马蓝种植农户和青黛印染遗存相关人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实地观察总结,形成《青黛名词释义与考辩》、《福建青黛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等文字报告,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当地人员百余人,策划2场关于青黛印染工艺创新展览,观展人数达上千人。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同时也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官网、中国福建三农网、福建日报、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纺织中国在线、海峡都市报、仙游电视台、仙游县组织部、仙游县宣传部、学习强国福建平台、仙游县摄影协会等媒体的持续深入报道,浏览量达100W+。

团队活动受到政府官网和多家媒体报道


仙游县书峰乡人民政府感谢信

福建仙游青黛印染是一种使用天然植物靛蓝染色的古老民间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仙游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仙游县书峰乡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青黛种植-印染产业体系,并产有全国质量最为上乘的植物靛蓝—建青黛。随着时代变迁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仙游传统蓝染技艺面临着巨大挑战,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传统青黛印染染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危险,书峰当地的青黛相关种植业、青黛印染手工业也随之陷入发展困境。本次活动以“沉‘靛’千年,青黛见福”为主题,围绕福建仙游书峰乡非遗青黛文化开展一系列活动,由仙游籍学生组成的“返家乡”实践团队回到家乡,运用专业学科知识反哺家乡,唤醒沉睡千年的福建优秀非遗文化,创新传承青黛非遗文化记忆,为乡村发展闯出一条年轻化、有情怀的特色化道路。


本文责编:@肖莉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独家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erqode
关于我们 About Us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前身为创办于2003年的艺术设计系,是嘉庚学院开设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下设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含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两个方向)、动画和产品设计等四个专业。

footer logo
联系我们 Contact

福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人文大楼

TEL:0596-6288067
FAX:0596-6288067
Email:design@xujc.com

新闻媒体 Media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
design@xujc.com

学校首页 新闻格式

©Copyright TkkDesign 2003-202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