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作者:设计与创意学院
近日,我院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张倩倩、叶冬松、陈莉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巴蜀地区开展艺术实践考察活动。
此次行程以“文化溯源、创意观察、实践赋能”为核心,通过参观博物馆、体验非遗手工、探访建筑地标等多元形式,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深化对设计与文化、自然、社会关系的理解。
走入博物馆,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
在成都,同学们走进成都博物馆与三星堆博物馆,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成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现了巴蜀文化的厚重底蕴,从先秦青铜器到明清民俗展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域文化的演变脉络。
三星堆博物馆的神秘青铜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与象征意义,激发了大家对古蜀文明艺术表达的思考,不少同学现场进行写生创作,将文物中的线条、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初步融合。
成都科幻馆的参观则带来了另一重启发——馆内未来感的建筑形态与沉浸式展览,让学生看到科技与艺术碰撞的可能,为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叙事”提供了新思路。
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
在崇州竹艺村,深入体验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在当地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参与了竹编非遗手工制作,从选材、编织到成型,亲手感受竹材的韧性与工艺的精妙。
大家实地调研了竹艺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竹编技艺为核心,结合民宿、文创、研学等业态,形成“非遗+产业”的振兴路径。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能成为激活乡村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探访西村大院,理解前沿设计理念
行程的另一重要站点,是探访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著名建筑师刘家琨的代表作品西村大院,理解建筑材料的创新运用与地域表达。作为扎根巴蜀文化的建筑师,刘家琨的作品以“质朴中见巧思”著称,其对混凝土、砖石、竹材等本土材料的创造性使用,让同学们直观理解了“材料即语言”的设计理念。通过观察建筑中材料与结构、功能、环境的关系,学生们对环境设计中“在地性”与“可持续性”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带队老师张倩倩表示:“巴蜀地区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活跃的现代创意,是环境设计专业实践的绝佳课堂。我们希望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跳出课本,在文化现场中学会观察、思考与转化,将地域特色、人文精神融入未来的设计创作中。”
学生们也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抽象的设计理论变得鲜活,无论是三星堆的神秘美学、竹艺村的非遗智慧,还是刘家琨作品中的材料哲学,都为他们打开了新的设计视角。
此次巴蜀实践考察,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更是设计与创意学院“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与自然中,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与实践体验中积累素材、沉淀思考,为未来的设计创作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关怀。
学生实践作品
本文责编:@肖莉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独家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前身为创办于2003年的艺术设计系,是嘉庚学院开设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下设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含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两个方向)、动画和产品设计等四个专业。
福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人文大楼
TEL:0596-6288067
FAX:0596-6288067
Email:design@xujc.com
©Copyright TkkDesign 2003-202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