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我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生以“数字创作者的眼光”踏上了为期10天的青甘大环线实践教学之旅。本次“青甘视觉探索”活动,旨在解码自然与人文的视觉基因库,并探索其在游戏引擎环境艺术、交互叙事及沉浸式体验设计中的转化潜力。这是一场连接古老大地与未来屏幕的设计思维实验。
唐卡:动态叙事与交互式信仰宇宙的启示
在西宁的藏文化博物馆中,我们参观了巨幅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这幅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巨作,由400位画师耗时27年手工完成,全长618米,相当于1.5个鸟巢体育馆的周长,采用分段绘制、无缝衔接的现代工艺,堪称藏族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唐卡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构建交互式文化体验的超级蓝图。其“分段绘制、无缝衔接”的现代工艺,本质上是超长卷轴式关卡设计的古代雏形。这启示我们:如何借鉴其空间叙事逻辑,在游戏,尤其是文化题材RPG或探索类游戏中设计具有区域特色、无缝衔接、且蕴含丰富支线故事的庞大世界地图?其“视觉流线”可转化为玩家的探索路径引导系统。
自然色彩、形态与肌理:自然地貌作为游戏引擎的终极导师
本次调研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为游戏引擎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地编)汲取第一手自然数据与美学灵感。青海湖那种“蛮横”的、具有压迫感的蓝色,是研究HDR环境光照、天空球材质、水体着色器的绝佳样本。盐湖的“天空之镜”效果是研究实时平面反射、屏幕空间反射或平面反射探头的天然实验室。雅丹地貌的风蚀形态、鲸背沙丘的有机线条、水陆交错的复杂边界,是程序化生成工具的完美研究对象,自然地貌成为此次实践的终极导师。
莫高窟:沉浸式交互与文化IP的活化石
这座跨越1600年的艺术圣殿以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构建起视觉叙事与文化IP的活态库。老师带领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数字孪生计划,通过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技术实现洞窟1:1 3D重建,为VR导览与虚拟修复提供基础;设计交互式应用,让用户模拟壁画修复过程,在游戏中扮演画匠、僧侣,亲历丝路历史事件。游戏化叙事与角色扮演——历史剧情冒险游戏:以壁画经变故事为蓝本,设计叙事驱动的冒险游戏。
此次实践以青甘大地为课堂,以数字技术为桥梁,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设计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师生团队通过跨媒介观察与实验性创作,为文化题材游戏开发、数字博物馆建设及元宇宙内容生态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彰显了设计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中的独特价值。这场连接古老与未来的视觉探索,不仅拓展了专业教学的实践边界,更为文化创新设计注入鲜活生命力。